礼仪主持应具备哪些能力?

礼仪主持应具备哪些能力?

礼仪主持应具备哪些能力?
目前,人们谈到主持活动时,主要关注的领域是广播电视,其主持活动的实施者则是主持人。
除了广播电视领域,还有大量人员在从事与广播电视主持活动类似的语言传播活动,包括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传媒领域与非传媒领域等。
各种类型的礼仪主持从核心活动属性看都属于语言传播活动,即通过语言表达及副语言辅助等手段,实现信息流动、情感共鸣、流程推进、展现形象的目的。根据语言传播活动的场所及功能,礼仪主持可以分为公务、商务、外事、典礼、文艺、文化等类型。
而不同类型的礼仪主持从特点而言,其重点表现有所不同。公务礼仪主持规范严谨,商务主持专业诚信,外事主持平等互信,典礼主持庄重大方,文艺主持艺术典雅,文化主持厚重儒雅等。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礼仪主持人往往直接来源于各个礼仪活动领域内的从业者。他们不一定是语言表达专业出身,但其工作又与语言表达和礼仪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此类人员将面临两个方面提升的需求:一是语言能力素养;二是礼仪文化素养。
目前看来,这两方面的能力素养绝大多数情况下由礼仪主持人自我习得。有少数院校根据社会上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置礼仪主持的相关方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不过从社会人才供求关系角度统计,无论是因为供不应求的结构性失衡,还是因为各个领域对礼仪主持人才差异化的需求,绝大多数礼仪主持人,还是来自某专门领域熟悉相关事务的人士,比如公务礼仪主持人往往来源于公务部门,外事礼仪主持人来源于外事部门。因此,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的社会化,对他们来说就变得非常必要。尤为重要的是,从文化角度对礼仪主持人进行培训,除了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外,还有助于强化礼仪主持人文化交流与文明浸染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对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回溯历史,语言表达一直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同时在传播活动中也丰富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推动了语言表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素养是基础。礼仪主持是使用有声语言进行仪式组织、流程驾驭、传播信息、沟通交流的活动,其语言素养涉及的最基本的方面就是普通话的掌握能力。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也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在尊重语言(主要是方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推广普通话既有助于加强人们的语言沟通,提升交流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语同音”的话语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融。
就礼仪主持而言,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组织仪式性的活动,这是语言表达必须要规范的原因之一。口语表达角度而言,礼仪主持过程中所使用的主持语言应该是规范的、大众的、通用的语言。而这个一定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尤其是对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礼仪活动而言,这种通用性的要求就更为严格,比如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国事活动、纪念日活动等,主持人必然要使用通用的语言。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创造性地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措施方面则提出,要同步推进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话推广。在各级各类扶贫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要把学习掌握普通话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脱贫。在更高的目标层面则提出,要大力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标准纳入各级各类校长综合培训和教师业务培训,强化校长、教师和学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
可以说,推广普通话,加强语言交流,已经从基础的交流层面,发展到脱贫攻坚的战略层面,并进而上升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层面,其认识程度逐层加强。
 
时间:2021-6-14 编辑:展会设计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